Artlib线上展览 | 拉斐尔前派——绝美的反叛
疫情原因,除了湖北的朋友们,大家基本上已经解除了行动限制,但是各大展览馆、美术馆还是闭馆状态。
Artlib线上展览已经发布过七期了,这次是第八期,小编选择了画面风格唯美动人的“拉斐尔前派”,没有人会拒绝这样动人的画面,但在这跃动的明丽色彩底下,掩埋着深深的感伤气息。
云看展
前言
拉斐尔前派,又常译为前拉斐尔派,是1848年在英国兴起的美术改革运动,继承浪漫主义,并呼吁绘画应该回到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之前艺术的样子。拉斐尔前派人数不多,作品也不多,持续时间很短,但先后影响了象征主义、维也纳分离派、英国的“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
拉斐尔前派风格鲜明,色彩明丽,优美动人,为了表现真实,他们作品前景中的细节纤毫毕现,远景的细节也绝不轻视,几乎没有色彩透视,令整个画面有一种透视短缩,逼近观众的感觉。
起初你看拉斐尔前派的作品你也许会误以为是文艺复兴的作品,因为不仅名字里面有“文艺复兴三杰”的拉斐尔,并且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大多关于神话与宗教题材。但是你如果认真关注的话,你会发现斐尔前派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它们少了约束,更偏向真正的人类心中对“美”的认识:绚烂的色彩、流畅的线条、动人的细节、活色生香又具有灵性的“女性”形象。让“美”回归于“原始美”,而不是被哲学、文艺理论和教条捆绑了的“经验美”。它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回归。
当拉斐尔前派的三位创始人漫步于伦敦街头时,整个欧洲世界正在被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所席卷,街头混乱不堪,大量人口从乡村来到城市,拿着低廉的薪水,从事不稳定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人不满工业化带来的弊端,发起了反工业革命运动,拉斐尔前派艺术家们决定拿起自己手中的画笔,投入到这场革命中去。我们看拉斐尔前派的作品,对这些画作的第一感受是美的,但这些唯美的画面中往往蕴含着更深层次的道德隐喻和批判意味。
Dante Gabrial Rossetti, 但丁·加百列·罗塞蒂
单凭一己之力奠定了整个拉斐尔前派的审美基调。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罗塞蒂在自己的画中创造出了一种典型的女性形象,恬静、优雅、幻想的氛围中带着忧郁和超凡脱俗的美,这曾一度成为英国人心目中女神的典型。
滑动查看细节
受胎告知,1850
天使加百利奉神的差遣,来到圣母玛利亚的面前:
“蒙大恩的女子,我问你安,主和你同在了!”
(《路加福音》第一章,第29节)
画面中天使和玛利亚身着白衣,天使手持百合花,开启的窗子飞来白鸽......
罗塞蒂使用了真人职业模特。特别是天使,第一次被画成踩着火焰,被着白布,透露出裸身的形式。他的右手臂被当时的人评论为“那样的健美而富有肌肉,太像是人的肉身”。
圣母的表情和姿态也是头一次被这样从人的心理角度理解:这个少女被眼前的奇迹吓着了,她缩在床角,惊惧地望着献来的百合。
就算是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在艺术史中的题材,也能看出拉斐尔前派的反叛精神——不愿再遵从传统,只想着眼于真实的俗世生活。这是罗塞蒂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受胎告知”这个极其俗气的宗教题材在其笔下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感伤主义的意味:白衣消瘦的圣母,眼神中流露出空虚、寂寥的神情。
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普罗塞尔蓓娜,1874
《普罗塞尔蓓娜》取材于希腊一罗马神话故事,罗马神话中的普罗塞尔落娜,即希腊神话中的珀尔塞福涅,是冥王哈得斯的妻子。
传说她是大神宙斯和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所生的女儿。当她在丛林中采摘花朵时,土地突然裂开,冥王哈得斯从地下跃出,将普罗塞尔蓓娜劫入冥府,强娶为妻。她的母亲谷物女神德米特尔悲痛万分,到处寻找自己的女儿,以致田地荒芜,谷物不收,人类陷入饥谨之中。大神宙斯只得出面裁判,令冥王哈得斯准许普罗塞尔蓓娜每年的春天回到母亲身边居住,因此,她也被喻为象征播种与丰收的女神。
罗塞蒂的这幅作品,实际上是托普罗塞尔蓓娜之名的一幅肖像画。黑色的背景代表着冥界的世界,普罗塞尔蓓娜手中拿着一枝石榴,正在凝神暇想,思念地面上阳光明媚的生活,石榴6月结果,是她唯一能带回冥国的果实。从色调上来看,绽开的红石榴也形成点睛之笔,是全画最醒目的地方。
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白日梦,1880
在梦幻之树四面伸展的荫影中,
梦直到深秋还会萌生,但没一个梦
能象女性的白日梦那样从心灵升华。
看哪!天空的深邃比不上她的眼光,
她梦着,梦着,直到在她忘了的书上,
落下了她手中忘了的一朵小花。
罗塞蒂不仅是个画家,也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生活任性而又颓废,特别是在他的爱妻去世之后,更是陷入了无尽的怅惘和幻想中,整天饮酒、吸毒不能自拔,并且疯狂地为其死去的妻子写下了许多辞藻华丽、充满神秘气息的悼亡诗篇。
后来他遇到了相貌与死去的妻子极为相似的莫里斯小姐,才再次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这幅《白日梦》就是画家以莫里斯小姐为模特创作的画作,其间充斥着画家对亡妻的思念。
1872年,具有诗人气质的英国画家罗赛蒂,与珍妮·莫里斯产生了炽烈的爱情,这一幅《白日梦》即作于这段时期。是最富象征意义的代表作之一。
Sir John Everett Millais, 约翰·艾弗瑞特·米莱
11岁就被皇家艺术学院Royal Academy Schools录取
有着技艺精湛,构思巧妙的特点
米莱的作品画面精确、细节丰满,在白色湿润背景上画出宝石般明亮的色彩,在奶油色、带有肌质纹理的表面上处理色彩,技法高妙。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马里亚纳在护城河田庄,1851
米莱后期脱离了拉斐尔前派,但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著名的作品是在拉斐尔前派时期产生的。
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奥菲莉娅,1852
莎士比亚的原文是这样描写的:
“她的衣服四散展开,
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在水上,
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地唱着古老的歌谣,
好像一点不感觉到处境险恶,
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大多“优美绝伦”。她们天生丽质,有着“绝色的仙姿”。奥菲莉娅的美貌在《哈姆雷特》中是由他人描述的。王后为儿子哈姆雷特的疯病伤心时,就把治愈的希望放在奥菲莉娅的美貌上。
“奥菲莉娅,但愿你的美貌果然是哈姆雷特疯狂的原因;更愿你的美貌能够帮助他恢复原状,使你们两人都能安享尊荣。”
哈姆雷特也赞叹“那天仙化人的,我的灵魂的偶像,最艳丽的奥菲莉娅”, 连“发疯”时也称她为“迷人的东西”。
丹麦王的弟弟克劳狄斯为谋取王位与王后通奸,用毒药毒死国王,国王的阴魂向儿子哈姆雷特诉说自己被害真相。帮助谋害国王的御前大臣有一子一女,女儿奥菲丽娅很受哈姆雷特喜爱,却受到御前大臣万般阻拦,并继续作恶,后被哈姆雷特发现刺死,女儿闻讯后病了,整天唱着古怪的歌到处游荡,尔后不幸落水淹死。米莱斯选择了奥菲丽娅编的花圈,刚要挂上树枝而跃落水中的情节。
在原作中,奥菲莉娅的悲剧源于她深入骨髓的欧洲封建思想。奥菲莉娅坚守欧洲封建道德,保守而懦弱。她以家庭、父兄为中心,不会主动追求本可以得到的幸福。父亲被情人所杀,导致这位以家长为中心的少女变得疯疯癫癫。米莱选择这个题材作画,是有很强的批判意味的。
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盲女,1854-1856
画上是一幕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景物比较开阔,色彩舒人心脾。在前景上画了两个相依为命的穷女孩。其中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在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她所无法领受到的大自然的美丽。
云际彩带当空,原野一片金黄,空气是润湿的,在远景的小道上有几头走动着的牛羊,近处有飞鸟起落。盲女只能倾听小伙伴的讲解,她连停歇在她的披肩上的蝴蝶也无从感受。盲女怀着殷切的心情,在谛听小伙伴的描述,而心灵已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之中。她似乎已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听到了原野里生灵的声音。
两个穷苦的孩子穿上笨重的鞋子,勾破了的粗布裙子反映着她们的处境,衣裙上的补钉是这两个孩子命运的痕迹。这是一些十分重要的细节。盲女显然是个流浪儿,在她的膝间放着一只小手风琴。她的心声只能通过琴声来向人传达,平时她离不开这只小手风琴,因为它可以帮助她诉说自已多舛的生活与哀愁。
在看似温暖动人、明媚而耀眼的气氛里,寄托着画家对画中人物命运深深的同情。米莱没有直观地表现生活的苦难,而是隐藏在看似唯美明艳的色彩里。
William Holman Hunt 威廉·霍尔曼·亨特
色彩绚丽,精于细节
画面充满各种暗示和象征
亨特十六岁开始接触油画,一边靠着画肖像画谋生活,一边开始研究绘画,他经常临摹15世纪时候意大利的一些名画,这些习作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还阅读约翰·拉斯金和汤玛斯·卡莱的文章,他们主张世界本身应该被视为许多视觉的记号来解读,而亨特觉得身为一个画家应该有责任去显露这些记号与事实的连结。
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良知的觉醒,1853
亨特的作品往往充满道德说教。他在这幅作品中探讨了一名时髦的妓女良心觉醒的场景。年轻的女人突然从她情人的腿上站起来。她可能是受到透过窗户射进来的一束光线的启发,也有可能是听到门口传来敲门声,她意识到自己做错了。这幅作品的构图复杂,具有象征意义。画面中充满许多错综复杂的细节,如在画面左侧,试图逃离猫的鸟儿,暗含希望得到救赎。
此画使观众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风尘女子。亨特的构图很明晰。年轻的男子是一位城市人,他在自己的别墅中舒适地享受下午的时光。男子在弹琴,女子在唱歌。女子突然站起身,是想脱离男子的纠缠,不想继续沦落风尘。明丽的阳光照亮了画面的右下角,暗示这位风尘女子想摆脱任人摆布的境况,对外面的光明世界充满了向往。而地上有一卷被人丢弃的《迷失的眼泪》的乐谱。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世界之光,1851
该情节取自《圣经》:
看啊,
我站在门外叩门,
若有听见我的声音就开门,
我将走进门内,
我与他,他与我一同进餐。
这是一幅非常圣洁的美丽画面,在画面的左上方我们可以看到门框,门好像从来没有打开过,已经杂草丛生,长了很多植物,上面甚至有一只蝙蝠在盘旋,门口地上满是荆棘,耶稣在夜晚来到门前,他是在履行着一种预言者、牧师和王者的职责,穿着白色长袍,代表圣灵,身上披着镶着宝石的法衣,代表圣职,头上戴着金冠,金冠上长着荆棘,他手上的灯是整个画面唯一的光源,当基督走进一个人的心灵的时候他给人带来心灵的光明。耶稣手提的灯,就是良知的灯。
所以,他专门到紧闭的,长满杂草荆棘冲丛生的门前敲门,来唤醒人们的良知,灯上有一根链子拴住他的手,表示照亮了别人的灯也约束了耶稣的手,他的存在跟这种责任有关系。
基督的头部也有一个光环,象征灵魂获得拯救的希望,光环发光的地方是荆棘的刺,是非常圣洁的光,这种光芒所到之处,一切都会被它淹没。
画中这种气氛使得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会被深深地感动。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的英国海岸,1852
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污染了空气、水源,高速的城市化进程让以往那种优美的田园风光渐渐被抛于脑后。拉斐尔前派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的画笔进行反工业革命运动,于是亨特创作了这幅《我们的英国海岸》。
一贯的色彩斑斓,细腻精致,也绝不同于古典主义那种灰扑扑、泛着棕色调的暗色风景,也不像后来印象派那样抽象,拉斐尔前派的风格就是这么鲜明。亨特在画面中加入了太多的柔情蜜意,在阳光下休息的羊群可爱而活泼,远处的海水湛蓝,画家试图通过这样的景象让人们追忆起昔日悠闲愉悦的田园生活。
John William Waterhouse约翰·威廉·沃特豪斯
鲜明色彩和神秘的画风
描绘古典神话与传说中的女性人物
约翰·威廉·沃特豪斯是一个英国画家,以拉斐尔前派风格作品著名。拉斐尔前派兴盛于19世纪中叶,沃特豪斯在其组织解散后的数十年一直坚持创作,因此也有“当代拉斐尔前派”的绰号。他的作品既借鉴拉斐尔前派早期画家的风格又参考同时代印象派画家风格,以描绘古希腊神话及亚瑟王传奇中的女性出名。
虽出生于意大利,沃特豪斯的父母都是英国人,并且都是画家,随后,他搬去伦敦,在那他进入了英国皇家美术学院。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很快沃特豪斯的作品开始在学院每年的夏季展览上展出,这些大尺幅的创作细致描绘了日常生活场景以及古希腊神话。
接下来的绘画生涯中,他转向拉斐尔前派的绘画风格,尽管这种风格在当时的英国艺术圈已于数十年前就不再时尚流行。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夏洛特夫人,1888
这幅画是瓦特豪斯的代表作。描绘的是阿尔弗雷德•丁尼生的诗篇《夏洛特女士》。
原意是在夏洛特这个地方有一位美丽女子,她被神困居在一个古堡里,她只能通过窗户投射进室内镜子里的影像欣赏心中的偶像兰西罗骑士。只要从窗户往外看,她就要被毁灭。
“我有点厌倦了,”夏洛特夫人说道
为了消磨自己,她每天纺织不止。有一天实在忍不住向外跑去,厄运降临了,镜子破碎,丝线缠住了她,随后她被载往死亡之地。
画面表现了夏洛特女士正坐在船上驶向死亡。这是一个以前少有的孤凄形象,她集感伤、神秘、疏离、飘逸于一身,既吻合了维多利亚的压抑情感,又具有难以表述的空蒙悲凉意象,众多的细节象征也符合流行趣味。此画也是沃特豪斯艺术基调的开启之作,一种孤苦的自恋情愫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
1891年,沃特豪斯发现了一个美若天仙的模特,视她为珍宝。虽然至今也无人知道她的名字,而以她为模特的水仙、塞壬和古代的公主,诗歌里的女主人公,却早就是世界知名的形象。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许拉斯和山林水仙女,1896
而《许拉斯和山林水仙女》是一幅诗画交响曲,这幅画取材于希腊神话阿耳戈众英雄远航遇险的故事,是说英雄少年许拉斯在途中去河边汲水而被众水仙拉下水淹死的故事。
画中描绘了仙女们从睡莲池塘里探出洁白的身体渴望着他,轻挽柔抱,脉脉情深,亦真亦幻,观者会禁不住默然凝眸……此画从1897年在皇家学院展出后又于1900至1978年多次外出展示并广泛印刷,成为20世纪西方追怀理想主义艺术的代表作。
滑动查看更多细节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拉斐尔前派与诗歌、神话有着重要的关联,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对田园生活的追忆,对道德的评判,还有对人类心灵的探求……这一切,都让这个持续时间并不久的画派到了今日还闪耀着动人的光芒。
工业革命改变了一切,但没有改变人们对“美”的追求。
疫情期间,“Artlib《世界艺术鉴赏库》”将免费开放至4月30日,输入账号、密码(we2020)即可登录。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沉鱼意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qinruyi929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